发布时间:2024-09-09 来源:南阳市供销合作社 阅读次数:
近年来,新野县供销社立足社情,坚持“为农、务农、姓农”初心使命,聚焦主责主业,倾力实施整合资源、聚合力量、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,创新经营服务模式,谋取县基整合转型升级,强化社有资产管理,注重流通网络建设,提升为农服务水平,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,扎实推进“县基一体化”管理工作,成效显著。
一、创新“县基一体化”管理机制,健全运营体制,实现了人、财、物一体化管理
一是成立管理机构。以供销有限公司为主体,成立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,负责社有资产管理运营,建立现代企业制度,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;以乡村网络经营服务有限公司为主体,成立供销商贸流通有限公司,开展农民生产生活服务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壮大社有企业力量;以为农服务中心为主体,成立农产品初加工有限公司,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,打通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各公司管理人员由县社统一配备,设一个财务专班。二是开展资产清查。抽调纪检、审计人员,聘请老干部、老职工代表,组成专门核查小组,以乡镇为单位,对全系统社有资产进行拉网式排查,摸清资产所处位置、面积、租赁情况、经营情况、年收益情况等基础数据,实施台账管理。三是规范租赁程序。县社出台《关于规范社有资产竞价租赁的若干规定》,在出租方式、程序上,对标对表,严格落实,确保出租过程公开、公平、公正;在合同签订上,由资产管理公司与县社法律顾问制定统一合同范文,规避漏洞,确保合同有效性,便于出现纠纷时掌握主动权。四是强化双线运营。办事处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派出机构,实行分户管理,独立核算,产权清晰、运作规范,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社有资产运营。资产管理公司实行统一核算,设立专户管理资产收益,各办事处实行收支两条线分户管理。在租赁收入上,严禁应收不收、严禁现金收款、严禁坐收坐支;在费用支出上,各办事处依据各自的年度收入情况,坚持量入为出、以收定支原则,按照维修费、养老金、工资、办公费的先后顺序,报账审批,依次开支。五是健全奖惩机制。制定《关于社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的奖惩规定》,在奖励机制上,按照年初签订的社有资产收益目标任务书,与办事处工作人员工资挂钩。在惩罚机制上,对资产长期闲置、没有公开竞标出租、租赁费收缴不及时、账外设账、坐收坐支等违规行为,分别给予扣发绩效工资、停止享受所有待遇,直至撤职开除等不同程度处分,压实了办事处责任,调动了办事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。
2022年,全系统共计登记造册社有资产门店127间、超市11家,闲置场院7处,社有资产租赁收入达140万元,同比净增46万元。2023年,实现收入171万元,扣除各办事处人员养老、工资、办公费等支出外,年盈利余额20余万元。社有资产在人、财、物等方面真正实现了统一管理、规范管理、有效管理,思想上同心同德,行动上同步同频,执行上同心同力,创新了“县基一体化”整合管理模式。
二、聚合“县基一体化”服务力量,夯实流通网络,实现了谋划、业务、运营一体化推动
为重塑“供销合作社”形象,真正体现“为农、务农、姓农”办社宗旨。新野县社结合自身实际,开展“加强乡村经营网络建设,实现农资及日用品集采集配、直供到村进户”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作,精选定制商品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一是精心谋划。恢复13个乡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建制,健全“三会”工作制度。在全县256个行政村,按照一村一店的要求,以社有资产门店、超市为主体,同时吸纳社会有良好声誉的门店加入,统一悬挂“供销社定制商品销售店”标牌,布点成网,构建起有供销社统一标识的乡村经营网络。二是行政推动。建立工作机构,定任务,压责任,签目标,举全社之力开展网络建设工作。通过典型带动,定期召开全系统的乡村经营网络建设现场会、推进会;通过宣传造势,组织宣传车队,在全县范围内,以“供销社又回来了”为主题,巡回宣传,营造氛围。三是产品赋能。初步选定了化肥、麦种、白酒为定制产品,并分别签订合作协议,由代理商出资对外联系企业进货、对内把商品直接运送至各经营网点进行销售。四是利益驱动。在经营网络建设中,供销社负责布点,代理商负责供货,门店负责销售,三者利益捆在一起。代理商以销售量的提升实现效益最大化,各网点以产品质量、价格优势,获得利润,基层工作人员以服务得实惠。
今年来,入驻商品,化肥已销售3000余吨、卧龙酒2000余件,麦种有望突破到3万亩。乡村流通网络运营,在谋划、业务、运营上实现了统一推动,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,重塑了供销社形象,创新了“县基一体化”聚合发展能力。
三、淬炼“县基一体化”主体优势,改进服务方式,实现了农业产前、产中、产后一体化服务
按照省市社《关于开展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》要求,新野县社抢抓政策机遇,应势而动,顺势而为,乘势而上,加快形成综合性、规模化、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。一是搭建平台。先后争取项目资金450万元,筹建新甸铺为农服务中心和施庵为农服务中心,打破传统服务模式,充分运用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,在全县11个乡镇开展统防统治、农机服务、农技培训、农资直供、智能配肥、土地托管等多功能服务。二是争取支持。积极争取县委、县政府支持,以争取政府购买项目服务为主,以联系专业社、农村种粮大户为辅,不断拓展业务规模,与全县5个专业合作社,12个种植大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。三是联合合作。选择社会上有实力、上规模、信誉好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6个,组建供销社主导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联合体,共同参与县域土地规模化托管服务,打造县有联合社、乡有合作社、村有服务社一体化运行机制。四是蝶变效应。县社真抓实干,强平台重赋能、强基层重覆盖、强基础重服务,全面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,新供机耕队、飞防队善作善为,主动承担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,为“三农”开展保姆式全链条服务,政府点赞,农民信赖,成绩斐然。
去年来,为农服务中心供应供销社标识化肥4200余吨,深松深耕土地3万余亩,小麦统防统治面积15万亩,实现利润70余万元,受益农户达6万余户,赢得了各界好评。目前,两个为农服务中心总占地40余亩,办公用房68间,储存仓库5500多平方米,拥有植保无人机20台、大型农机设备14台套,成为省级示范为农服务中心,在生产、供销、信用上实现了统一合作,彰显了独特服务优势,擦亮了供销社“金字招牌”,创新了“县基一体化”融合发展活力。
撰稿:许可琛
审核:乔亮晓
编辑、校对:王怡浩